
近年指數化投資大行其道,特別美國是全世界ETF交易最活躍的市場。
經過今年3月急速下跌一役後,自己投資方向都偏用ETF做主攻,加配1-2隻個股輔助,少量個股只是考自己眼光和額外幫組合增加回報。
ETF主要利用美國最強納指100指數做核心主力,務求能緊緊擁抱美國最強科技公司,自己卻能免去選股和猜進出場時間。
數月前,香港恆生科技指數面世,成份股規定30間大中華公司,佔比每隻上限8%,成份名單一公布,頭4位暫時都是騰訊,阿里,美團,小米,共佔比大約33%。
而自己預視將有大量中國科技公司會回港進行第2上市或到港IPO。
百度,螞蟻金服,字節跳動,滴滴出行,這些大型著名科網公司都來集資,未來肯定成為成份股之一。
雖然美中關係是不明朗,但這類科網公司專注服務中國市場只足夠,令其規模壯大,所以都想為組合加入這隻「中國版的QQQ。」
終於傳來好消息,今天首隻恒生科技指數ETF正式推出 - 南方東英的恒生科技ETF(3033)。
留意FB 發現今天開市時曾發生趣事, 9點30分開市報20元,較南方昨日所提供的上市起始價7.5元高出167.7%,意味這成交千萬資金在數分鐘內虧損達60%,每手帳面即蝕2,400元。

自己立即留意網上有不少趣怪留言都評論這情況,雖然自己會去投資相關ETF,但都不用心急第一秒鐘買貨的,細想那些散戶為何在開市掃入呢?而他們心中盤算又是什麼另類計劃呀?我自己不明解。
再留意新聞,發現將有另一隻相關ETF會在下星期上市,其實要買入都需要先貨比三家,先了解產品每年管理費收取多少,產品背後是否持有實物股票。另外,現時恆生科技指數大約在7500點附近,7500點是屬於低估還是高估呢?我不清楚,但我嘗試找資料了解。但散戶們,今早買入是否了解清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