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留意一篇潮文,內容主要是一名初學投資的人接觸股票後,嘗試賺取快錢後的心路歷程。
其實我們買股票到底是為了什麼呢?曾經嘗試過賺快錢的滋味後,我們會唔會從此不能自拔嗎?
一旦遇上回調,我們到底能夠承受得起嗎?
投資路上永遠都有新鮮事發生,試過俾市場教訓後,自己寧願保守一點,都唔好每次「去到咁盡」。
近來香港美國跌市,相信大家都有點不知所措,如何是好?
自己手上投資組合帳面有損失,今年回報化為烏有,但仍比去年有增長。
今年年頭才入市的朋友,相信又要捱價的。
捱唔緊要,最重要是手上有無閒錢,和有無信心在這個時候再加注呢。
臨近美國大選,先前有專家預計會有「十月驚奇」會推倒美股,但指數還在高位徘徊中。
而投資人往往會想
1)會擔心侵侵或拜登贏得選舉後對股市的影響
2) 太想預測最好的入市機會
不管係邊個當選
對於股市來說,只是一個不確定性結束姐,但接下來仍有下一個的不確定性會來臨。
又有所謂分析專家預測,特朗普或拜登當選後的股市走勢,其實這樣預計有意思嗎?短線可能有作用,但萬一時間拉長,投資者就會等待相安無事才會進場,但「黑天鵝」經常都會發生,我們到底能夠避得多少次呢?
我們還是應該回到經濟層,公司的基本面算吧😊😊
昨天在蘋果留意到股榮文章,內容主要講述新舊經濟更替,已是不可逆轉的事實,關鍵是如何執行。
我節錄內容如下,表達我小小感受。
「恒指年內跌10%,道指亦跌1%,很多散戶輸錢是事實,但卻有一批擁抱新經濟股的投資者,賺到盆滿缽滿,他們不是有眼光,或有先見之明,而是對滙豐(005)等舊經濟股由希望,變失望,及至絕望,與其無了期等待,倒不如乾脆將滙豐沽掉,甚至投降輸一半亦在所不惜,然後將剩低一半資金,轉投新經濟懷抱。」
我自己是過來人,過往持有港股的舊經濟股份,貪其價殘派息穩定,業務有防守性。
儘管眼見騰訊過去有巨大升幅,自己深信其未來業務有多發展潛力,可惜一直都「望」多於「進場買入」。但經歷這數年期間,逐漸明白科技公司帶來的現代創新,知道手上持有公司已是傳統黃昏行業,未必再有大增長。
清楚知道自己年經時組合必須加入一些增長公司股份,否則往來很難累積較大財富。
文章內容亦有提出2個買入「新經濟」股份公司而達至財富增長例子。
「有位網友,於滙豐首季拒派息後,狠狠以每股45元,沽出手持80元成本價的1萬股滙豐,然後將尚餘45萬元資金買入三隻大型美國科網股及ATM(阿里、騰訊及美團),暫時賬面金額超過100萬元。如果當日坐困愁城,堅持死等,今日滙豐股價跌至33元,沉沒成本再跌十多萬已非重點,機會成本損失逾50萬,反而更痛。
有咖啡店在fb發帖,指有男顧客近日收到一張由該咖啡店寄出的未來明信片,提到事主在5年前以130元盡沽60手騰訊持股,來買戒指向女友求婚,但今日回首當時決定,事主指「收到後,我哭成了淚人」。
計計數,該男顧客套現780萬元,減去成本淨買獲利逾700萬元。如當年沒有沽貨,該批股份現值逾3,000萬元。當然,男顧客哭了,是因為婚姻的機會成本太大致錯沽愛股。」
自己相信散戶們要去買入新經濟公司是會卻步的,可能礙於自己不懂公司業務知識,公司股價愈升愈有,高位不敢進場等原因。
但我們必須明白時代開始的轉變,影響最深有香港餐廳已利用自助機協助顧客點餐,從而減少員工數目。HKTV MALL的網購服務普及,未來還會新增其他服務。
雖然這些所謂「沖擊」還未直接「影響自身工作」,但買入這些新經濟公司來對沖的未來風險亦未嘗不可吧。
嘗試踏出第一步,先買一手騰訊又好,或者一手恒生科網ETF又好,感受下新時代轉變。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澳門賭收大受打擊。
澳門博彩收入已連跌10個月,2020年博彩毛收入累計350.64億元,按年急挫79.8%
大家都清楚知道澳門疫情不是十分嚴重,但封關動作仍在進行中,嚴重打擊澳門旅遊業,澳門主要收入都是來自博彩,睇怕今年賭業股公司收入都差。
以下2間澳門龍頭公司都分別公布半年業績,
1928 金沙中國 & 0027 銀河娛樂
金沙中國(1928)上半年盈轉虧,蝕55.5億元,經調整EBITDA蝕19億元,淨收益跌81%至65.7億元。
銀娛(0027)公布中期業績,截至2020年6月底止六個月,股東應佔虧損為28.56億元,不派中期息。
2間龍頭上半年財表都是「十分差」,公司都是傾向今年下半年節流,盡量多留在多點現金在公司帳上,以付未來不明朗情況。
近來國家移民管理局開始恢復珠海居民赴澳旅遊簽注,如無特殊情况,8月26日起廣東省亦會恢復辦理赴澳簽注,而全中國則於9月23日起將恢復辦理簽注。
過去(15日)為復簽後首個周六,據《澳廣視》報道,關口及旅客熱點大三巴未見人潮,澳門治安警察局指,截止今日早上11時,經關閘口岸出入境總數約5.9萬人次,旅客出入境總數為1,800人次。
由旅客出入境人數1800人,可見大家暫時觀望為主,如無必要,都避免出外,那對主要做旅遊業的國家及地方會大大打擊,重新恢復經濟增長都睇怕都不是今年的事。
今年自己都明白出國旅遊的機會微,一來擔心東南亞國家疫情情況,二來擔心機票售價,三來離港和回港政策都十分麻煩,動不動都要十四日隔離,所以留在香港支持本土消費比較實際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