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9月份,美國納斯達克指數開始有回落跡象,究竟大家會趁機買入相關公司股票還是止賺離場留待觀望美國大選情呢?
Tesla由拆細後高位回落近4成,自己仍睇好公司未來,但短期升得太急,繼續觀望。
在拆細後高位追入的投機人士是否會因急速下跌而離場,以免做蟹呢?
近排自己在想投資香港收息股是否在未來不可行呢?留意大部分人都轉增長股,收取現金流是否不及股價來得好呢?
踏入9月份,美國納斯達克指數開始有回落跡象,究竟大家會趁機買入相關公司股票還是止賺離場留待觀望美國大選情呢?
Tesla由拆細後高位回落近4成,自己仍睇好公司未來,但短期升得太急,繼續觀望。
在拆細後高位追入的投機人士是否會因急速下跌而離場,以免做蟹呢?
近排自己在想投資香港收息股是否在未來不可行呢?留意大部分人都轉增長股,收取現金流是否不及股價來得好呢?
昨天在蘋果留意到股榮文章,內容主要講述新舊經濟更替,已是不可逆轉的事實,關鍵是如何執行。
我節錄內容如下,表達我小小感受。
「恒指年內跌10%,道指亦跌1%,很多散戶輸錢是事實,但卻有一批擁抱新經濟股的投資者,賺到盆滿缽滿,他們不是有眼光,或有先見之明,而是對滙豐(005)等舊經濟股由希望,變失望,及至絕望,與其無了期等待,倒不如乾脆將滙豐沽掉,甚至投降輸一半亦在所不惜,然後將剩低一半資金,轉投新經濟懷抱。」
我自己是過來人,過往持有港股的舊經濟股份,貪其價殘派息穩定,業務有防守性。
儘管眼見騰訊過去有巨大升幅,自己深信其未來業務有多發展潛力,可惜一直都「望」多於「進場買入」。但經歷這數年期間,逐漸明白科技公司帶來的現代創新,知道手上持有公司已是傳統黃昏行業,未必再有大增長。
清楚知道自己年經時組合必須加入一些增長公司股份,否則往來很難累積較大財富。
文章內容亦有提出2個買入「新經濟」股份公司而達至財富增長例子。
「有位網友,於滙豐首季拒派息後,狠狠以每股45元,沽出手持80元成本價的1萬股滙豐,然後將尚餘45萬元資金買入三隻大型美國科網股及ATM(阿里、騰訊及美團),暫時賬面金額超過100萬元。如果當日坐困愁城,堅持死等,今日滙豐股價跌至33元,沉沒成本再跌十多萬已非重點,機會成本損失逾50萬,反而更痛。
有咖啡店在fb發帖,指有男顧客近日收到一張由該咖啡店寄出的未來明信片,提到事主在5年前以130元盡沽60手騰訊持股,來買戒指向女友求婚,但今日回首當時決定,事主指「收到後,我哭成了淚人」。
計計數,該男顧客套現780萬元,減去成本淨買獲利逾700萬元。如當年沒有沽貨,該批股份現值逾3,000萬元。當然,男顧客哭了,是因為婚姻的機會成本太大致錯沽愛股。」
自己相信散戶們要去買入新經濟公司是會卻步的,可能礙於自己不懂公司業務知識,公司股價愈升愈有,高位不敢進場等原因。
但我們必須明白時代開始的轉變,影響最深有香港餐廳已利用自助機協助顧客點餐,從而減少員工數目。HKTV MALL的網購服務普及,未來還會新增其他服務。
雖然這些所謂「沖擊」還未直接「影響自身工作」,但買入這些新經濟公司來對沖的未來風險亦未嘗不可吧。
嘗試踏出第一步,先買一手騰訊又好,或者一手恒生科網ETF又好,感受下新時代轉變。
受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影響,中國銀行業度過了「最慘」的上半年。
簡單知道業績重點:(大部分都時以下特徵)
純利下跌
淨息差收窄
資產減值損失上升
不良貸款率微升
撥備上升
賺錢機器仍然賺錢,只是賺少而已,維持低PE,需不斷檢視四大行今年派息政策是否不變,即係大約3成派息比率。
自己留意的建行今天跌至低位,換著以前的我肯定會吸納,反而今天沒有行動,為何會這樣呢?
賺錢機器年年賺錢,年年派息,息率不差,為何會不心動,有無網友分享自己看法呀?
2020年上半年,六家大型銀行較2019年同期少賺超700億元人民幣。不過,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這樣的淨利潤降幅在情理之中。對於六大行而言,上半年淨利下降主要是由於讓利實體經濟和撥備計提。而未來,銀行業的資產質量依然壓力巨大。
近年指數化投資大行其道,特別美國是全世界ETF交易最活躍的市場。
經過今年3月急速下跌一役後,自己投資方向都偏用ETF做主攻,加配1-2隻個股輔助,少量個股只是考自己眼光和額外幫組合增加回報。
ETF主要利用美國最強納指100指數做核心主力,務求能緊緊擁抱美國最強科技公司,自己卻能免去選股和猜進出場時間。
數月前,香港恆生科技指數面世,成份股規定30間大中華公司,佔比每隻上限8%,成份名單一公布,頭4位暫時都是騰訊,阿里,美團,小米,共佔比大約33%。
而自己預視將有大量中國科技公司會回港進行第2上市或到港IPO。
百度,螞蟻金服,字節跳動,滴滴出行,這些大型著名科網公司都來集資,未來肯定成為成份股之一。
雖然美中關係是不明朗,但這類科網公司專注服務中國市場只足夠,令其規模壯大,所以都想為組合加入這隻「中國版的QQQ。」
終於傳來好消息,今天首隻恒生科技指數ETF正式推出 - 南方東英的恒生科技ETF(3033)。
留意FB 發現今天開市時曾發生趣事, 9點30分開市報20元,較南方昨日所提供的上市起始價7.5元高出167.7%,意味這成交千萬資金在數分鐘內虧損達60%,每手帳面即蝕2,400元。
自己立即留意網上有不少趣怪留言都評論這情況,雖然自己會去投資相關ETF,但都不用心急第一秒鐘買貨的,細想那些散戶為何在開市掃入呢?而他們心中盤算又是什麼另類計劃呀?我自己不明解。
再留意新聞,發現將有另一隻相關ETF會在下星期上市,其實要買入都需要先貨比三家,先了解產品每年管理費收取多少,產品背後是否持有實物股票。另外,現時恆生科技指數大約在7500點附近,7500點是屬於低估還是高估呢?我不清楚,但我嘗試找資料了解。但散戶們,今早買入是否了解清楚?
熱門IPO熱潮隨時又炒起,今星期有隻內地飲用水生產商農夫山泉吸引我眼球,生產飲用水可以做到上市,難道屈臣氏水都得嗎?
這家內地包裝飲用水龍頭,有「水中茅台」的美譽,咁我買唔起白酒茅台,那不如買水寶貝好嗎?
它被人形為「大自然的印鈔機」!有分析估計,估值或高達2,000億元以上,到底這支「樽裝水」為何這麼值錢?難道賣水會好賺錢嗎?
「水為財」 連續八年稱冠包裝水市場
初步招股文件顯示,包裝水是主要收入,佔整體收入的約六成。2019年收入達143.46億元人民幣,市佔率為第一,佔20.9%;
而旗下茶飲料、功能飲料、果汁飲料的市場份額排名則位列第三。
全球企業增長諮詢公司Frost & Sullivan報告指出,由2012年至2019年,農夫山泉連續八年保持中國包裝飲用水市場佔有率第一位。
同時,飲用水毛利率亦是旗下產品最賺金,今年5月底五個月的毛利率達62.8%,較2019年增加1.9個百分點,也高於整體產品之毛利率為59.1%。
然而,產品的成本只佔40.9%,當中原材料成本以瓶身PET材料佔比最大,達11.5%;而產品最根本的來源—水,成本只是0.6%。意味農夫山泉每100元人民幣銷售額,水成本只有0.6元人民幣,但毛利高達60元人民幣!難怪公司一直以來被形為「大自然的搬運工」的形象,被俾人笑為「大自然的印鈔機」。
根據招股書,中國飲料市場去年總規模達9914億元,預計2024年可達1.3萬億元;前10大供應商亦僅佔市場的42.5%,農夫山泉以624億元零售額排名第四,第一為82年成立的美國上市飲料公司,零售額759億元;第二名為杭州成立的非上市公司;第三名為台資食品及飲料公司。
自己有意買入原意貪其生意穩定,內需概念,產品毛利高,專注中國市場,暫不受國際形勢影響。主要做好本業便可,控制成本,監視競爭對手公司,未來盈利確定性可視性高。
文章有點長..........
(必讀!好文分享:《我不是支持特朗普,而是等他這樣一個人等了很久!》)作者: 袁曉輝
踏入2020年蘋果股價已上漲超60%。蘋果花了42年時間才達到1萬億美元的價值,但只是花了兩年時間便達到了2萬億美元。而在7月31日,蘋果超越沙特阿美,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一個字,「爽」,賣石油不是大曬呀!
蘋果即將推出整合旗下數字服務項目的套餐,計劃與10月份新一代iPhone產品一同發佈,此舉將有利於用戶訂閲更多的服務,並進一步擴大蘋果的數字服務營收,擺明增加客戶忠誠度,進一步使用它旗下服務。
回望強勁的季度財報,收入繼續增大,利潤有增長,這已幫推蘋果股價強勁上漲。
未來2萬億市值肯定不是盡頭,蘋果公司已經趁步由賣硬件慢慢轉變為軟件服務,而且步入AI年代,公司必須加快研發相關項目,務求繼續領先全球,稱霸地球,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