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生活興趣

2020年9月30日星期三

恒大無事啦,慶祝...

 


30/9/2020 更新




上文說出恒大地產有債務危機


事隔數天有最新消息,恒大公告與持有恒大地產總額 1300億元人民幣的戰略投資者進行商談,補充協議明確得知戰略投資者同意不進行回購並繼續持有恒大地產權益,在恒大地產的股權比例保持不變。


從以上新聞得知大機會下年不用還回那1300億,相關投資者繼續持有恒大股權,未來恒大有何得與失,這班戰略投資者就會被迫共同承擔風險。


心得:


1)恒大地產又一次成功地避開風險,果然了不起,債仔果然惡過債主。


2)是另類的「債換股」嗎?









請大家多支持我的 YOUTUBE 頻道,我會不斷更新,請大家訂閱分享讚好。謝謝

2020年9月28日星期一

藝高人膽大,高回報高風險(恒大地產)

網上恒大(3333)聲稱一份假的「文件」,列出恒大的債務狀況。

稱重組如未能完成,會引發一系列金融系統性風險。文件提及,須在明年1月底前償還戰略投資者1,300億元人民幣本金,並支付137億元分紅,若不能按時完成,資產負債率將會大幅攀升至90%以上,有可能導致其現金流斷裂。


恒大地產重組項目要追溯4年前。當時,恒大地產與深深房簽署《關於重組上市的合作協議》。如果重組順利完成,意味着恒大地產可在A股借殼上市。但相關重組一直都未能完成。


大家可以留意集團負債如下:





網傳報吿稱,截至2020年6月30日,恒大集團有息負債餘額達8,355億元,如果1,300億元由權益變為負債,將導致恒大地產資產負債率攀升至90%以上。絕對嚴重超出國家所訂立的「紅線」,大家亦否留意恒大在9月10月進行7折賣房,其用意何在呢?

報吿內容顯示,恒大集團有息負債涉及銀行類金融機構128家,借款餘額為2,323億元;涉及非銀行類金融機構121家,借款餘額為3,684億元;涉及境內公司債券496億元,境外債券1,852億元。

大家可以留意與中期報告借款數字差不多,如果有朋友購入,絕對要留意,未買的朋友千萬不要貪市場恐慌而買入,假如文件是真確,看怕都有排驚。

至於有人會趁機博恒大債,貪其債價殘,息高,年期短。如資金或其債劵知識不懂的朋友們,千萬不要博呢類風眼公司?難道真貪回報高?是藝高人膽大表現?


2020年9月21日星期一

匯豐銀行花生趣事分享

近來滙控﹙0005﹚真是有太多花生趣事纏繞著它,分享以下是數則:

1)有滙豐散戶的家中,老中青三代均持有滙豐,老一輩長揸希望收息,父輩想藉滙豐博反彈,年青一輩希望選一隻穩陣的股份入場,誰知道三代同堂都墜入了滙豐股價尋底的漩渦之中,手上的滙豐股票都變成「蟹貨」。

我的反應:嘩!全家3人都買同一隻銀行股,沒有股息收入支持,只期待股價回升,不知道3人是否了解公司目前面對困難或未來有何前景呢?以上例子只是其中,相信還有太多我地未知的人們。

2)歐洲央行傳來明年有機會恢復派息消息,但最後是否成事,要留待今年第四季揭曉,問題是滙豐股價未見有反彈,反而越跌越深。

我我反應:能維持派回上年那樣的股息嗎?上年派4元,如減一半只能派回2元,那市場又會有何反應呢?今年全球銀行業經營困難,低息環境持續至2023年,往來數年公司仍存在不確定性。

3)滙豐銀行網站顯示,旗下證券孖展買賣服務的認可買賣股票名單內,滙豐控股(0005)及恒生銀行(0011)將於12月7日起終止提供孖展信貸,股票孖展比率由原先的60%降至0%,而名單內其他股份均無變動。

我的反應:自己都睇唔好自己公司未來,又沒有向公眾解釋行動因由,這次降低行動只能暗示公司未來存在連我們都不知道的風險呢?

4)中國商務部上周五公佈《不可靠實體清單規定》,滙控與聯邦快遞(FedEx)極可能被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

我的反應:傳入清單,都已夠嚇死人。

5)有外洩密件報導,滙豐銀行明知有客戶在搞龐氏騙局(Ponzi scheme),仍容許騙徒由美國轉賬數千萬美元到香港。

我的反應:又多一單纏繞它.........


總結:

匯豐銀行拆唔拆掂呢堆炸彈呢?






請大家多支持我的 YOUTUBE 頻道,我會不斷更新,請大家訂閱分享讚好。謝謝

2020年9月16日星期三

把握當前!






 

蘋果公布新一代產品,包括有Apple WatchiPad。新一代Apple Watch series 6將備有血氧檢測功能;全新的iPad Air將採用5nm製程的A14晶片,效能上有重大改善。


自覺眼前一亮,Apple Watch功能繼續優化,向「健康穿載硬件」方向前進,感覺不錯。


如果有用開它的周邊產品幾年,相信每隔年都需更換,雖然硬件規格未必有太多提升,但系統就有不斷的創新方向視野,令果迷都會想快手買入使用。


AirpodsipadiPhone mac機每隔數年都有更換潮出現,加上有打包式「apple one 月費計劃」,令到公司未來收入繼續有保證,另外公司繼續在硬件和軟件兩邊不斷有提升,不錯不錯。


所以剛在盤前都忍不住買入佔組合30%的蘋果股票,就想看看公司未來能走到什麼境況。








自己有留意新聞,知道台灣小鬼已不在。


自己都有留意台灣人和事,年輕時都經常追看娛樂百分百,一聽到新聞後都覺心情低落,年紀輕輕,未來應該還有很多事能做,但生命一完,所有一切都無之後....


大家記得有事或想法想去嘗試,就立即做吧。


下下如果都要想,下下都計劃,那就遲吧。




剛在周未有到戲院看新片「天能」,完全燒腦,但時間逆行概念不錯,推薦大家不妨入場支持下。


睇完之後有大多場面都不明白,特登上youtube找大大解答,我都係第一次會睇完戲會上網求解。








2020年9月11日星期五

是吸納還是止賺呢?




踏入9月份,美國納斯達克指數開始有回落跡象,究竟大家會趁機買入相關公司股票還是止賺離場留待觀望美國大選情呢?


Tesla由拆細後高位回落近4成,自己仍睇好公司未來,但短期升得太急,繼續觀望。


在拆細後高位追入的投機人士是否會因急速下跌而離場,以免做蟹呢?


近排自己在想投資香港收息股是否在未來不可行呢?留意大部分人都轉增長股,收取現金流是否不及股價來得好呢?



2020年9月6日星期日

要加入「新經濟」行列?



昨天在蘋果留意到股榮文章,內容主要講述新舊經濟更替,已是不可逆轉的事實,關鍵是如何執行。


我節錄內容如下,表達我小小感受。




「恒指年內跌10%,道指亦跌1%,很多散戶輸錢是事實,但卻有一批擁抱新經濟股的投資者,賺到盆滿缽滿,他們不是有眼光,或有先見之明,而是對滙豐(005)等舊經濟股由希望,變失望,及至絕望,與其無了期等待,倒不如乾脆將滙豐沽掉,甚至投降輸一半亦在所不惜,然後將剩低一半資金,轉投新經濟懷抱。」



我自己是過來人,過往持有港股的舊經濟股份,貪其價殘派息穩定,業務有防守性。


儘管眼見騰訊過去有巨大升幅,自己深信其未來業務有多發展潛力,可惜一直都「望」多於「進場買入」。但經歷這數年期間,逐漸明白科技公司帶來的現代創新,知道手上持有公司已是傳統黃昏行業,未必再有大增長。


清楚知道自己年經時組合必須加入一些增長公司股份,否則往來很難累積較大財富。





文章內容亦有提出2個買入「新經濟」股份公司而達至財富增長例子。



「有位網友,於滙豐首季拒派息後,狠狠以每股45元,沽出手持80元成本價的1萬股滙豐,然後將尚餘45萬元資金買入三隻大型美國科網股及ATM(阿里、騰訊及美團),暫時賬面金額超過100萬元。如果當日坐困愁城,堅持死等,今日滙豐股價跌至33元,沉沒成本再跌十多萬已非重點,機會成本損失逾50萬,反而更痛。


有咖啡店在fb發帖,指有男顧客近日收到一張由該咖啡店寄出的未來明信片,提到事主在5年前以130元盡沽60手騰訊持股,來買戒指向女友求婚,但今日回首當時決定,事主指「收到後,我哭成了淚人」。


計計數,該男顧客套現780萬元,減去成本淨買獲利逾700萬元。如當年沒有沽貨,該批股份現值逾3,000萬元。當然,男顧客哭了,是因為婚姻的機會成本太大致錯沽愛股。」



自己相信散戶們要去買入新經濟公司是會卻步的,可能礙於自己不懂公司業務知識,公司股價愈升愈有,高位不敢進場等原因。


但我們必須明白時代開始的轉變,影響最深有香港餐廳已利用自助機協助顧客點餐,從而減少員工數目。HKTV MALL的網購服務普及,未來還會新增其他服務。


雖然這些所謂「沖擊」還未直接「影響自身工作」,但買入這些新經濟公司來對沖的未來風險亦未嘗不可吧。


嘗試踏出第一步,先買一手騰訊又好,或者一手恒生科網ETF又好,感受下新時代轉變。



【趣blogblog】滙豐投降輸一半的啟示(股榮)









2020年8月31日星期一

快速點評中國式搵錢機器

 



受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影響,中國銀行業度過了「最慘」的上半年。

簡單知道業績重點:(大部分都時以下特徵)

  • 純利下跌

  • 淨息差收窄

  • 資產減值損失上升

  • 不良貸款率微升

  • 撥備上升

賺錢機器仍然賺錢,只是賺少而已,維持低PE,需不斷檢視四大行今年派息政策是否不變,即係大約3成派息比率。

自己留意的建行今天跌至低位,換著以前的我肯定會吸納,反而今天沒有行動,為何會這樣呢?

賺錢機器年年賺錢,年年派息,息率不差,為何會不心動,有無網友分享自己看法呀?


2020年上半年,六家大型銀行較2019年同期少賺超700億元人民幣。不過,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這樣的淨利潤降幅在情理之中。對於六大行而言,上半年淨利下降主要是由於讓利實體經濟和撥備計提。而未來,銀行業的資產質量依然壓力巨大。


中國國有六大行2020年上半年業績下滑明顯。(Reuters)